加密货币规范,技术原理、市场趋势与合规监管全览

小编

加密货币的规范之旅:全球监管风云录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曾在深夜里被加密货币的神秘光芒所吸引?那些在数字世界中跳跃的货币,如今正逐渐走进现实,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新焦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加密货币规范的奇幻之旅,看看全球各地是如何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

全球监管进度:各国各显神通

美国:老牌金融大国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一直较为谨慎。从2018年到202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否决了20多个现货比特币ETF的申请。在2024年1月,比特币现货ETF终于获得批准上市,标志着美国监管态度的微妙转变。

欧盟:作为全球首个建立完整虚拟资产监管框架的地区,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于2024年6月30日部分生效,12月30日全面实施。这一法案的出台,无疑为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树立了标杆。

英国:英国政府加速虚拟资产立法步伐,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将加密资产纳入监管范围。此举旨在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新加坡:新加坡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了受监管的稳定币范围和发行人条件。这一框架的出台,有助于稳定币市场的健康发展。

日本:日本制定了《资金结算法案》,将稳定币的发行人限制在持牌银行、注册转账代理机构和信托公司等机构。这一法案的出台,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

其他地区:全球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对加密资产出台禁止规定,部分经济体已调整原有法律或重新立法规范。例如,越南政府发布了《国家区块链发展战略》,俄罗斯加密货币挖矿法规生效,阿联酋、卡塔尔和阿根廷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加密货币诈骗犯罪治理:防范风险,守护财富

加密货币的兴起,也带来了新的犯罪形式——加密货币诈骗。如何防范这一风险,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刑法属性:加密货币的刑法属性须结合其技术原理和功能在个案中具体判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加密货币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关键要素。

类型化治理:对加密货币诈骗类犯罪进行类型化治理,首当其冲需要明确行为的法益侵害性及规范违反性。加密货币在生产、发行和流通环节可能涉及的诈骗犯罪包括虚假陈述型欺诈犯罪和非法占有型诈骗类犯罪。

行为手段和被害人处分意识:行为手段和被害人处分意识是影响加密货币盗骗交织型财产犯罪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如若被害人并非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则无法构成诈骗罪。

全球首套全面加密货币规则获欧盟国家批准

欧盟成员国在2023年5月16日正式通过了全球首套全面规范加密资产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要求在27个成员国内发行、交易和保护加密资产、代币化资产以及稳定币的公司必须获取许可。

为了打击税收逃避和利用加密资产转账进行洗钱的行为,各部长们采取了使交易更易追踪的措施。他们一致同意,自2026年1月起,无论转账金额多少,服务提供商都需要获知加密资产交易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姓名。

泰国内阁暂将对加密货币进行立法来规范

泰国政府的行政部门——泰国内阁暂时通过了两项旨在规范加密货币的皇家法令草案。这些草案包括数字货币和首次代币发售(ICO)交易,以及对加密货币资本收益可能征收的税费。

在成为法律之前,该项立法必须由国务委员会进行进一步审查。泰国副总理维萨努·克莱恩加姆表示,此举不是为了禁止交易首次代币发行(ICO)等数字货币的活动,而是为了建立保护投资者的正式规则。

在这场加密货币规范的奇幻之旅中,我们看到了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为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所付出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加密货币市场将更加规范、健康,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